供销社与秤
供销社与秤
黄赤成
提起供销社,你会想到什么?大屋子、长柜台、公平秤、拨的油光的算盘珠、琳琅满目的商品……仿佛魔术师手里的百宝箱,要什么有什么。在计划经济时代里,供销社就是乡村里的“百货公司”,承担着每个家庭吃穿用度的销购责任。在童年记忆里,它是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象征。
上世纪70年代,供销社在人们的生活里占据着非常核心的位置。那时算盘、杆秤和尺子是供销社必不可少的标配工具,有句话叫“秤杆子、方向盘、听诊器”,说的是供销社职员与司机、医生并列最令人羡慕的三种职业。供销社因能搞到短缺商品和分享低价统购物而成“肥差”,供销人受人艳羡,社会地位不低。
岳�B的文章《大河南漫记••供销社印象记》中介绍:供销社有一个大抬秤和一个盘子秤。约沉东西比如核桃、条子什么的,都用大秤,两个人抬起来约。约轻东西,就用盘子秤。人们对售货员手下那个秤杆的高低是十分在意的。卖东西,售货员要是老爱让那秤杆“不高兴”,人们就会对他(她)“不高兴”,背地里骂他“难做(读“奏”)”。
当年“三尺柜台一杆秤”,供销社在农村一家独大。最早见这种盘子秤是在供销社里,称糖、称盐都是用这种秤,一根小小的木杆,一个秤砣,就可以精准地计量出各种物品的重量,一桩桩交易在秤砣与杆秤的此起彼伏间达成,堪称神奇。为提高职工业务技能,供销系统常常举办打算盘、量布、称秤、包装、消防比武等竞赛。
小时候,我收集废铜烂铁、牙膏皮、蓖麻等到县城小十字街旁的供销社土产公司收购站去卖,东西要上托盘秤,加砝码就可以称出东西的重量,心里想着营业员能多给一点斤两,也就能多得到点零花钱。
姜周元在浙江温州郭溪供销社会计任上思考研究中国衡器,提出了“一斤十两”的建议,得到国家认可,经试行后在全国依法推行。
本站声明: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